“两家闲”戏

时间:2023-11-06 来源:市文广旅局

  沁阳市王召乡冯翊村的“两家闲”戏起源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相传在清乾隆年间,该村刘得君、赵桐二人收集民间小调、小曲,两家人利用农闲时间为乡亲们演唱,被村民称为“两家闲”。光绪年间,冯翊“两家闲”戏有了较大的发展,赵白喜、郜五星等人系统地搜集了“两家闲”戏唱本,统一完善了“两家闲”的唱词、唱腔、音乐表演形式。随后,“两家闲”戏的重要传承人王牛犊、赵黑片等人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移植排练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如《桃花庵》《蝴蝶杯》等,研究设计新唱腔、新板头19个,明确区分了文场戏、武场戏不同的表演和伴奏形式,使“两家闲”戏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丰富,不仅好看而且好听,受到广大群众喜爱。

  “两家闲”戏曲调朴实、风格豪放、行当齐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两家闲”戏属梆子腔板腔体结构,唱腔以梆定板,以怀庆府方言演唱,具有高亢、奔放、委婉、缠绵等特点,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男女演员皆用大本腔演唱,唱做并举。“两家闲”戏有传统剧目20多部,整理移植现代时装剧10多部。为了演奏方便,他们独创了“弓、涌、衣、四合”乐曲,形成了敲、打、拉、唱的演唱形式。伴奏打击乐器有鞭鼓、大锣、二锣、手镲(搓镲),而且比当地其他剧种还多了一副手镲,叫小板镲;软乐器有桶嗡、二胡、笛子等。伴奏音乐简洁明快、节奏鲜明、舒缓有度、清新质朴,很有自身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2015年9月,“两家闲”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