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提升我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河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焦作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1.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沁阳市紫陵测震台1个,新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1个,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1.3级。
2.地震灾害防御基础进一步夯实。开展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自评估、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及动态更新工作。创建市级示范学校2个,建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1个和农村地震安全服务站1个。
3.公共服务和应急响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紧扣地震监测预报预警、震灾风险防治、地震应急准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工作,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坚持24小时应急值守,持续加强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和地震宏观测报点队伍管理,有效服务我市重大活动及重要时段地震安全保障。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1.震情形势复杂严峻提出新挑战。“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开局阶段。沁阳市位于华北地震区的华北平原地震带,临近地震活动强烈的汾渭地震带,区内断裂发育主要有走向分别为晋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即近东西向的盘古寺—新乡断裂、凤凰岭断裂、济源—博爱断裂、孔山山前断裂,这些断裂中盘古寺断裂和凤凰岭断裂具有控制性作用。全市区域皆处于地震烈度7度以上,未来5年全市震情形势复杂严峻,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历史背景和地质构造背景。
2.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地震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做好“防大震、救大灾”的准备,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3.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新任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建立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全灾种、大应急”的格局下,地震部门应当围绕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正确处理好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中“统”与“分”、“防”与“救”、“上”与“下”的关系,找准职能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防震减灾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不足,地震整体综合防御能力还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震减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十三五”后期的机构改革虽然初步实现了大应急管理格局,但也存在着政府主体责任不够明确,经费投入不足,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薄弱,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运行不畅等问题。
2.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础薄弱。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估未完成。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估监管还不到位。农村地区建筑物整体抗震性能较差,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还需增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亟待规范。
3.公共服务能力不足。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产品欠缺,服务模式落后,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科普宣传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
4.基层防震减灾工作能力有待提升。地震机构缺编少人,乡(镇)街道整体能力不足,防震减灾责任落实不到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努力实现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为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沁阳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坚持预防为主,防范风险。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规律,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3.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聚焦制约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4.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坚持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科技、业务、震灾预防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不断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显著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本业务、科技创新、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基本建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明显提升地震灾害防御水平,地震灾害风险对全市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降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1.构建全流程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按照国家和河南省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加强地震灾害风险分级分类评估,建立市级地震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加强沁阳市地震构造探察项目成果利用,为我市城市规划、建设、土地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2.强化抗震设防监管工作。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推动开发区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落实一般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标准。开展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以重大工程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重点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推动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建立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动态管理机制,有效管控各类建设工程地震灾害风险。
3.提升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修订完善《沁阳市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地震预案体系,定期开展抗震救灾应急演练。建立震情灾情紧急快报工作机制,开展地震应急培训和科学普及,提升应急队伍应急响应能力和社会公众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救灾装备储备能力。
(二)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1.提高震情跟踪监视能力。进一步完善地震台网建设,不断提升地震速报质量和速度,为政府决策、地震预测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加强数据共享和运维机制建设,确保台网正常运行,数据连续可靠。
2.加快推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能力,实现地震预警、地震速报、地震烈度速报等系列产品的接续产出和发布,建设覆盖全市的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加强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
3.完善地震预测会商机制。推进地震预测预报业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现代化震情跟踪分析会商技术平台,实现地震数值预报框架,着力提高震情会商智能化水平。加强宏微观异常核实,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开展新时代群测群防工作,力争取得减灾实效。
(三)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1.强化地震应急保障决策服务。面向党委政府地震应急管理,重点做好震后趋势判定、现场调查和灾害损失评估,提供地震烈度评定、震情灾情信息,为政府应急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估结果,提出规避、降低、转移地震灾害风险的对策与措施。
2.加强高质量公共服务产品供给。面向社会基本公共需求,完善公共服务清单,强化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分类推出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和专项服务标准化公共服务产品;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速报、预警信息、地震科普等公众服务;面向重点行业,提供监测预警、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健康诊断等专业服务;面向沁阳市重大建设工程和重要活动,做好地震安全保障等专项服务。
3.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加强优秀作品创作,供给更多防震减灾科普精品。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地方各类科普场馆。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单位创建,引领带动地震科学普及。创新科普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实现全媒体地震科学普及。弘扬防震减灾文化,持续推进防震减灾“六进”活动,利用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段,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提升全社会自救互救应急避险技能。
(四)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
1.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防震减灾议事协调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工作规程和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的地震灾害治理格局。深化地震机构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持续加强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建设,强化防震减灾法定职能履行。
2.推进防震减灾法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河南省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办法》和《河南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全面落实权责清单制度,建立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和长效管理机制,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
3.加强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强化灾害风险管理,推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四、重大项目
(一)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1.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对接河南省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规划,落实地震台站建设任务,优化我市测震和地球物理站网布局,构建手段完备的综合监测网,持续推进地震台站标准化建设。
2.提升地震预警能力。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任务,完善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
(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
1.完成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任务。按照国家、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安排,有效推进地震灾害风险调查、重点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编制1∶25万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进一步提升我市抗震能力。
2.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确定开展抗震加固的建设工程范围,为房屋设施抗震鉴定、加固工程设计实施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协同相关部门稳步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开展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动态更新等工作,切实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
3.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按Ⅰ类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建设滨河公园应急避难场所,使城市建设与防震减灾救灾能力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防御地震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能力。
(三)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工程
1.开展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工作。在我市已布设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的示范学校基础上,继续推广地震预警发布试点和示范工作,逐步建立覆盖范围广、发布时效快的地震预警发布网络,为重大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政府应急响应、市民紧急避震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2.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创建。进一步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创建工作体制机制,择优推荐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突出、示范性较强的学校,建设成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示范基地。结合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已建教育基地,形成层次分明、协调一致、覆盖全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网络。
3.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协同沁阳市减灾委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争创省级、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规划组织实施,通过完善的目标导向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相关部门和各行业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乡(镇)街道的指导和支持,明确规划约束性指标,强化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实,明确工作责任和实施进度,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健全投入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加大对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持力度。
(三)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防震减灾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加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着力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四)开展规划评估
健全规划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分阶段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推动规划目标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