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沁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23-06-02 来源:沁阳市统计局

  2022年是极具挑战、极为艰难、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远超预期的风险挑战,特别是经济持续下行和新冠疫情叠加冲击,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踔厉奋发、拼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44.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99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56.86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66.48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为6.09:45.56:48.35。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6887元,比上年增长4.8%。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7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5%,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7.16‰,人口死亡率7.13‰,自然增长率0.0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496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28人,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37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29人。开展创业培训1194人,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563人,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6352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1510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8716人次。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其中,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1.8%,医疗保健类上涨1.4%,食品烟酒类上涨1.4%,衣着类上涨0.8%,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下降0.4%。

  全年全口径财政总收入24.45亿元,比上年下降25.5%。地方财政收入21.49亿元,比上年下降8.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9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税收收入13.12亿元,增长6.3%,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8.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99亿元,比上年下降4.2%。

  二、农业

  全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7.92万亩。其中,夏粮种植面积 34.36万亩,秋粮种植面积33.56万亩。

  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4.14万吨,比上年增加3.53万吨,增产11.5%。其中,夏粮产量18.13万吨,增产0.2%;秋粮产量16.01万吨,增产28.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39.65亿元,比上年增长6.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7%,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1.4%。分重点产业看,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48.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5%。

  全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37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5.2%,工业投资增长16.0%,民间投资增长4.8%。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8.08亿元,比上年下降42.7%。商品房销售面积28.8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2%。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3.98亿元,比上年下降3.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17亿元,下降6.5%。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5.61亿元,增长0.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5.15亿元,增长3.3%。按行业统计,批发业零售额44.02亿元,增长1.3%;零售业零售额46.59亿元,增长1.9%;住宿业零售额13.50亿元,增长0.9%;餐饮业零售额1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六、金融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37.39亿元,增长16.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5.5%。

  七、交通和旅游

  全年全市开工建设农村公路32.79公里,其中“白改黑”公路3.18公里。全市拥有城乡班线12辆,新能源公交55辆。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为100%。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238.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4.70公里。

  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65.9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2.6%。旅游综合收入0.18亿元,下降93.2%。全市共有AA级旅游景区3处,AAA级旅游景区2处,AAAAA级旅游景区1处。全市拥有具有独立法人的旅行社3家。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共有中小学校、幼儿园254所(含民办),招生21365人,在校生87645人,毕业生24019人。其中,职业中专4所,招生1620人,在校生4470人,毕业生1706人;普通高中4所,招生3589人,在校生11655人,毕业生4332人;普通初中30所,招生6085人,在校生17637人,毕业生5401人;普通小学118所,招生5899人,在校生36035人,毕业生6021人。全市参加普通高考学生5326人(含艺术体育类考生1157人),比上年增60人。其中,普通类考生4169人(不含艺术体育类考生)。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为95%。

  年末全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焦作市科学技术奖16项。高新技术企业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8家,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 2 家。年末共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343 项,其中列入国家级计划 2 项,省级计划 37项,焦作市级计划203项。共授权专利513件,年末在有效期内授权发明专利134件。

  九、文化、卫生

  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纪念馆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30处,沁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分别为:唢呐艺术、高抬火轿、言状老虎、怀梆、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分别为:神农传说、郑王词曲、常平对子马、“两家闲”戏、马坡八卦掌、黑陶制作技艺、闹汤驴肉制作技艺、怀帮黄酒酿造技艺、东高高氏古法造纸技艺、二仙庙会、野王纻器制作技艺、二仙奶奶行水)。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36个,其中县级公立医院3个(沁阳市人民医院、沁阳市中医院、沁阳市妇幼保健院),卫生机构6个(市疾控中心、卫生计生监督所、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保障中心、计生服务站、老龄办、计划生育协会),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精神卫生医院1个,民营医院4个,村卫生室355个,门诊部(诊所)51个。市、乡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编制1860人,在编人数1307人。其中,高级职称165人,中级职称365人,初级职称485人。村卫生室共有村医470人。全市共有床位2136张。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64元, 比上年增长4.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18元,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69元,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48,比上年缩小0.06。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173元,比上年增长2.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715元,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885元,增长6.0%。

  年末在职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54914人,失业保险参保32413人,工伤保险参保44358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38237人。

  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4183人,参加生育保险29087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05893人。资助困难群众参保20527人次,救助参保资金184.34万元。救助群众9449人次,发放救助资金704 万元。其中:住院医疗救助 5498人次,资金628 万元;门诊救助 3951 人次,资金75.61万元。

  全年全市享受城市低保保障对象1209户1686人,共发放低保金659.14万元。全市享受农村低保保障对象6635户10730人,共发放低保金2797.47万元。全年救助农村特困对象894人,发放资金841.20万元,全年临时救助困难群众220人,发放临时救助金73.46万元。共有养老机构29所,床位达1594张,入住785人。共有社区服务中心339所,其中农村307所,城市32所。共有 307个村委会,32个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数164家。

  十一、资源与环境

  全年全市共造林13500亩,其中山区生态林11360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103395亩。

  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0天,比上年增加4天。PM10平均浓度为9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1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微克/立方米。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未作机械调整,存在总计和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三次产业划分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4.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劳动就业、财政、金融、交通、旅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等数据由相应部门提供;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