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沁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一、“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帮助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安排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控风险、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新成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初步核算,到“十二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56.5亿元,年均增长1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44亿元,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5.7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3亿元,年均增长14.2%。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6.1:71.8:22.1调整为2015年的5.6:65.9:28.5。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晋煤天庆煤化工、河南超威汽车启停电池、天鹅型材高档节能门窗、万都碳素等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建成投产,能源、现代化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成功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建成“河南省玻璃钢及耐蚀产品检测中心”,河南超威跻身省百高企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神农山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建成投运,神女峡游线开发顺利实施。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兰煜煤炭物流园区建成投用,鹏海保税博览城开工建设。金融业活力显著增强。中旅银行、江南村镇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相继入驻我市,泰利机械、永威安防、华唐新材料实现新三板上市,我市被确定为省级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专项工程示范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粮食总产达到34.44万吨,实现十二连增。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8万亩。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稳步提高,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37个。我市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建成区面积达到19.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30家。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620亿元,税收4亿元,就业4.5万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星级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建成区面积0.6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9家、个体工商户5000余家,共吸纳就业1.1万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二五”末城镇化率预计达到5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九纵九横”城市道路格局初步形成,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198公里,城区面积扩展到23.1平方公里。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相继建成。城市开发改造成效明显。城中村与旧城改造工程稳步推进,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建成投用,全市新增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积极推进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在焦作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成为全省首家A类新农村电气化市。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建成了6个建制镇垃圾中转站,完成了109个达标村、66个示范村创建任务,实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基础支撑能力全面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完成了冢沁线改建、常付线大修、紫黄路大修等工程建设,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5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十百千”工程。“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投资2.44亿元,新增县乡公路130公里、村道132公里,形成了沟通城乡的快捷道路网络。能源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新建110千伏线路15千米,改造35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改造35千伏线路8.61千米,新建10千伏开关站4座,新增配变480台,改造配变306台。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相继建成一批供气、供水、排水、绿化、照明等市政工程,城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截止2015年底,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中心城区天然气管网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2平方米。水利建设全面加强。九渡水库、河口村水库供水、第二供水厂、总干河城区段改造4个水系项目成功列入国家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完成校尉营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万余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平方公里,解决了14.4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五年新增造林4.5万亩,森林抚育4万亩。实施了“蓝天雷霆”、“清水利剑”等环境治理专项行动。截止2014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8%,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目标任务。改革开放步伐显著加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科学优化财税分配机制,调动了乡镇抓投入、抓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社会综合治税,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科学理财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债务增量,逐步消化债务存量,有效缓解资金压力、防控财政风险。强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在焦作县(市)区开通网上服务大厅,电子招投标系统投入使用,行政效率进一步提升。政府机构改革、公车改革、交通运输执法体制改革和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国家电投、晋煤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来沁投资,被确定为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市。民生社会事业同步提高。“十二五”期间,民生财政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6.4%。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2.7%。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8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制度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到22.8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9%。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累计投入资金2.63亿元,推进校舍新建、改扩建工程,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工作快速推进。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高招、中招成绩连年位居焦作六县(市)第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永威学校全国知名,焦作工贸职业学院建成招生。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市医院门诊医技综合大楼建成投用,第二人民医院完成搬迁,7个乡镇卫生院业务楼、73个村卫生室改建工程顺利完成。推进公立医院、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健全医保体系,开展分级诊疗,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先住院、后结算”模式,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社会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完善。建立舆情监测指挥系统、视频监控与报警系统,持续开展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专项整治,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此外,文化、体育、广电、妇幼、养老、慈善、档案、助残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沁阳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特殊的时期,是全市经济下行压力最大、发展面临问题最多、转型攻坚最难的五年。“十二五”期间,经过全市上下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业绩,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公共服务水平低、体制机制不活、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等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规划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我市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下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环境和阶段特征。《纲要(草案)》从机遇和有利条件、挑战和不利因素两方面系统进行了分析。
机遇和有利条件方面:一是全球经济形势略好于“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经过“十二五”时期的转型阵痛后,开始由衰退转向艰难复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并存,加上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考虑到沁阳市一些产业已经融入全球产业链,这将有利于沁阳市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构建适应沁阳开放发展的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机遇。智能化、信息化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新特征,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河南建设网络经济大省的加快实施,正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蕴含着巨大商机,将为沁阳市推动现代化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能源、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难得机遇。三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重点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区域间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日益加快,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和互动效应逐步加深。国家正在制定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有利于沁阳市融入其中并逐步提升沁阳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推动供给与需求共同发力,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有利于沁阳市释放投资和消费潜能,创造新供给,促进动力转换。国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沁阳市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激发内生动力活力。四是国家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为沁阳市提供良好发展环境。随着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和“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的建设,以及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等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既带来了政策红利,又能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为沁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推进动力。国家加大对扶贫开发、城乡发展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沁阳市补齐短板,提升民生福祉,培育新的增长点。五是自身发展基础和条件良好。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从综合实力来看,沁阳市的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主要指标在焦作市名列前茅,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从区位交通看,沁阳位于中原城市群中“郑洛焦”金三角核心地带,1小时交通圈覆盖郑、洛、新、焦、济、晋城等多个城市。焦柳铁路穿境而过,郑太高铁即将开工建设,新焦济洛城际铁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高速公路网络趋于完善,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产业基础来看,农业机械化水平、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健康产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方兴未艾;以新型环保高效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为支撑的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光伏产业有望在资产重组后重新发力;现代化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拓展,集聚效应已经显现;玻璃钢复合材料、造纸装备等传统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特别是超威集团、晋煤集团、广东兴发、国家电投、中国昊华、北京金隅集团等一批国内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在沁投资兴业,永威安防、天鹅型材、万都碳素等本土企业正在成长为重要支柱,经济发展后劲十足。从历史文化资源来看,沁阳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沁阳还是当之无愧的“能源高地”,水、电、煤、气等最重要的工业必需能源均供应充足,能源资源禀赋好于周边县市。从发展环境来看,沁阳着力加强水系建设,实施黄河、沁河、丹河“三水润沁”,将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同时,新的市级领导班子思想统一、思路清晰、精神振奋、作风务实,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意愿更加强烈。我市拥有一批高素质、能够干事创业、克难攻坚的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和人力资源优势,将汇聚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挑战和不利因素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仍将继续。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受外部不利环境、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经济增速在调整中走低。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周期正处于探底过程,投资增速缓慢下行,供求结构不均衡,外贸形势趋紧,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发力期。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形成了沁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约束,加之自身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比较薄弱,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稳增长保态势攻坚战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二是转型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从沁阳市经济发展动力来看,出口和消费对经济拉动贡献有限,经济仍属于投资驱动型。目前沁阳人均GDP为79000元,正处于由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冲刺的关键时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由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较低,要实现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动力转换任重道远。从产业结构来看,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增长缓慢,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偏重,主导产业还存在产品附加值低、集聚度不高、集群规模不大、终端消费产品少、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短期内还无法形成引领高端制造的核心产业,转型升级亟待突破。三是要素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经济快速发展伴随资源不足的矛盾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国家电投发电机组、晋煤天庆煤化工等大项目的建成投产,水资源、能源消耗加大,环境容量压力将明显增加,生态保护仍存在薄弱环节。土地、人才、资金和环境制约依然是困扰制约我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四是社会和谐发展压力依然存在。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适应群众迅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博弈冲突长期存在,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维权意识的提高,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不和谐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易发,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然形成相当大的挑战。因此,《纲要(草案)》强调,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和攻坚意识,把握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厚植新优势,立足市情,抢抓机遇,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了我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委、焦作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党建统领全局,坚持务实发展、科学发展,以“四大突破、五个提升、六项机制”作为工作抓手,以“项目带动、转型驱动、资本撬动、改革促动、实干推动”作为着力点,着力抓好提质增效,着力实施创新驱动,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实现动力转换,奋力打造产业特色突出、文化发展繁荣、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幸福安康的新沁阳,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纲要(草案)》强调,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发展、改革开放、共享发展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依靠创新赢得先机、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依靠人才破解难题、依靠信念凝聚人心、依靠法治维护大局、依靠智慧谋划工作、依靠行动实现梦想、依靠作风树立形象、依靠人民获取力量的科学方法,凝心聚力攻坚、勇争一流创业,加快沁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基于沁阳市区域优势、产业基础、文化特色和发展潜力等因素,《纲要(草案)》提出,“十三五”时期沁阳市的发展定位是:
——新型开放城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融入中原城市群“半小时”核心圈,发挥豫晋合作的“桥头堡”优势,加强对外合作,创造环境优势,打造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地,外商投资首选地,中原城市群最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型城市。
——现代工业城市。依托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信息化、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为重点,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拉长拉宽拉优产业链条,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建设全省能源、现代化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等产业基地,把沁阳市建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结构优化、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工业城市。
——美丽宜居城市。大力实施“三水润沁”工程,实现河湖相通,打造“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水景观,营造碧水绕城、人水相亲、水景相映的北方水城。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卫生城市为载体,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优化,显著提升全市生态文明水平,建设四季叠翠、三季花香、城在林中、景在城中的美丽宜居城市。
——文化旅游城市。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深度挖掘名人、山水、怀药、宗教及地域文化等资源,加强总体策划运作,全面发展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娱乐购物等旅游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叫响“养生祖庭、乐圣名城”品牌,努力打造有重要影响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
全面实现小康,科学确定目标是基本前提。《纲要(草案)》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一致,与国家、省和焦作市“十三五”规划目标体系充分衔接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保障改善民生实现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目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38项量化指标。其中,经济发展方面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使用外来资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等9项指标;创新驱动方面主要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互联网普及率等5项指标;民生福祉方面主要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困发生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等13项指标;生态文明方面主要包括耕地保有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等11项指标。
这里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经济增长目标。按照省、焦作市指标设定情况,结合沁阳实际,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二是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体现五大发展理念,包括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两大类。在指标选取方面,调整增加了互联网普及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等9项指标,重点强化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补齐短板、改善民生的发展导向。在指标值确定方面,既力求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又立足客观实际,充分考虑可持续性。三是指标设置的数量,主要参考省、焦作市“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又结合沁阳实际设置。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纲要(草案)》提出,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瞄准关系沁阳市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升产业升级带动力、科技创新驱动力、新需求新供给拉动力、市场化改革推动力,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以来,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升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集聚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引领作用不强,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难度更大,转型升级任务紧迫等问题依然存在。《纲要(草案)》提出,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兴市,抢抓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大机遇,坚持扩大优质增量与调整优化存量并重,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创新驱动、承接转移、集群集聚、智能转型、绿色发展为主要途径,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大市。打造高成长性产业集群。按照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原则,依托产业集聚区,坚持以龙头带集聚、以协同促集群,着力打造能源、现代化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百亿优势产业集群。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深度调整,实施创新驱动,着力改造提升,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为方向,推动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再造装备制造、玻璃钢复合材料等传统产业新优势。推进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和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着力完善功能规划布局,促进服务功能升级,推动产业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十三五”期间,力争产业集聚区晋升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三星级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能级提升。以加强智能制造应用、拓展服务型制造、推广绿色制造、提升质量品牌等为重点,巩固提升产业发展优势。二是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把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突出发展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水平提升。到“十三五”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1%。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施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进农村等工程建设,加快培育电子商务企业集群,提升全市电子商务整体发展水平。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依托焦枝铁路、焦克公路,积极发展公铁联运。规范发展煤炭等专业物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打造豫西北、晋东南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提升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沁阳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养生祖庭、乐圣名城”文化旅游品牌,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沁阳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到“十三五”末,全市实现旅游接待人数超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积极发展健康养生。积极融入焦作市“中国养生地、世界太极城”战略,立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发挥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独特、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发展三大养生业态,建设健康养生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其他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中介、现代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其他服务业。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任务,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增值、资源循环、质量保证、效益提升,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十三五”期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2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5万吨左右。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以高效特色农业、现代畜牧业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品牌优势突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景观、体验参与、高科技设施、休闲观光、特色精品等都市生态农业,到“十三五”末,争创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个以上。延展农业功能和产业链。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品牌和特色旅游乡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打造全新农村服务发展链条。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多元化、广覆盖、可持续的综合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增强现代农业支撑能力。
关于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纲要(草案)》提出,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县市)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城市为载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投资和创新驱动并重转变。一是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明确了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等重点任务。到“十三五”末,形成3-5个创新型领军企业,新增5-8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以上。二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能源、现代化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等产业发展需求,强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设计,凝练产业技术创新重点研发方向,集中统筹配置创新资源,推进一体化实施。三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创新资源供给,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鼓励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创业创新,推进“百千万”农民创业创新行动。四是持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县市)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城市,增强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左右。
(二)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纲要(草案)》提出,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优化城镇体系为依托,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市域重大基础设施为抓手,协调推进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构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引擎。《纲要(草案)》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共同繁荣。到“十三五”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5%。一是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形态。围绕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目标,按照“一核(中心城区)、一带(沁北产业带)、多点支撑(重点乡镇)”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形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二是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趋势,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管理,建设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纲要(草案)》主要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快生态水系建设、建设园林城市、提升城镇管理水平等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三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从鼓励农业人口转移、强化住房和教育牵动、建立农业人口转移促进机制等方面,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四是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因地制宜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关于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但仍存在交通衔接不畅、能源结构不合理、水利支持能力薄弱等问题。《纲要(草案)》提出,着眼于沁阳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加快现代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一是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统筹推进铁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以及客货运场站建设,构建布局合理、便捷畅通、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公路建设方面:加快推进焦济洛城际铁路建设,配合省市做好郑太高铁沁阳段有关工作。着力做好S307(原S306卫柿线)焦作月山至济源交界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S237沁阳捏掌至孟州里村段(沁工路)项目建设和S308武陟至济源沁阳段项目建设,积极谋划沿太行山旅游道路(拟升省道S230)。客货运场站建设方面:推进神农山旅游客运站、产业集聚区沁北园区客运站等建设,提升客运服务水平。“十三五”期间建设1-2座货运配转基地,组建1-2个大型运输企业集团。快速客运网络建设方面:依托全市现有的客运经营企业,加大对全市城市公交、客运出租、城乡班车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建成城乡一体的快速客运网络。二是建设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坚持节能优先和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并重,充分利用非化石资源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现代能源保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加强与许继集团、省水投、中农绿能等企业的合作,加快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强化电力保障。做好国家电投沁阳发电公司一期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高效燃煤发电机组建设,推进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前期工作。加快“气化沁阳”建设。到“十三五”末,中心城区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80%以上,乡镇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40%以上。三是建设和谐水利支撑体系。围绕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实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人水和谐的现代水利保障体系。实施“三水润沁”水系项目,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全面提升水利管理水平。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水资源。四是建设高效信息网络体系。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宽带沁阳,积极推进基础网络升级,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三)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促进发展。《纲要(草案)》提出,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沁阳市地处中原城市群核心区、豫晋交界的优势,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开放促发展、促转型,增强发展活力,强力打造内陆开放型城市。
关于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有利于实现错位发展,合作共赢,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市处于郑州国际商都“半小时”核心圈,又毗邻山西,区位优势明显。《纲要(草案)》提出,一是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城际铁路和公路建设,深度融入郑州国际商都“半小时”核心圈,实施信息、产业、物流对接,融入新焦济洛工业走廊、南太行生态旅游集聚带,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二是深化豫晋合作。提出树立大区域、大资源观念,推进与晋东南地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关于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一是转变招商理念。认真探索破解“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市场配置与行政整合”等课题,研究厚植招商优势、拓宽招商领域、扩大招商成果的新途径、新方法,转变招商理念。二是瞄准重点区域。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开展驻地招商,承接产业转移。三是创新招商方式。突出产业招商,开展以商招商、人脉招商、合作招商等。四是创造环境优势。强化“处处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形象”的理念,保证客商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五是拓展招商领域。加快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开放,推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招商。
关于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市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空间的重大举措。推进产业合作。主动对接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和“一带一路”战略,谋划中欧装备制造产业园。利用好河南超威与德国摩尔公司的良好合作关系,建设世界一流的超威国际电源研究院。推动对外投资。鼓励造纸机械、玻璃钢复合材料等优势传统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市场,扩大生存空间,化解产能过剩。扩大对外贸易。鼓励河南超威、永威安防等重点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出口产品市场规模,努力培育外贸品牌。
(四)建设绿色发展新家园。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人民富裕、沁阳美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纲要(草案)》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以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为优先导向,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沁阳。
关于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发展共识。当前,雾霾天气、饮用水不安全、农村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凸显,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纲要(草案)》提出,坚持防治并举,强化源头控制,注重协同治理,加快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五大工程”,推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关于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我市资源消耗度依然偏高,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潜力很大。坚持节约优先、循环利用,加强全过程资源能源节约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关于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强生态建设是应对资源环境严峻挑战的战略选择,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纲要(草案)》提出,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提升生态服务和生态保障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全面共享发展新成果。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义,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全市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关于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是“硬任务”之一。《纲要(草案)》提出,抓住国家“十三五”精准扶贫和我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大机遇,实施好脱贫“五个一批”工程,通过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争取到2018年提前实现全面脱贫。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然而,居民收入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适应群众迅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等问题依然存在。《纲要(草案)》提出了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健康沁阳建设和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等措施。
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以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9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关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不断提高保障标准、统筹层级和保障水平。
关于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实施教育强市战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建设智慧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大力支持民办教育,至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十三五”期间,城区新建初中1所,小学5所,幼儿园8所,改扩建初中2所。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关于推进健康沁阳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一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三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健全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力。五是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多渠道投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公共体育场建设,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使体育运动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文化公共服务投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积极融入焦作市“中国养生地、世界太极城”战略,建设文化强市。一是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尽快完成文化艺术中心的“三馆”搬迁工作,扩建朱载堉纪念馆。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做好清真北大寺、天宁寺三圣塔、朱载堉墓园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和怀梆、四大怀药炮制等非遗保护项目的保护工作,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三影企业”(电影公司、电影院、影剧院)转企改制。五是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关于推进平安沁阳、法治沁阳建设。加强社会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纲要(草案)》提出,平安沁阳和法治沁阳建设作为加强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和根本途径,必须坚持不懈、持续深化并不断丰富内涵。一是全面推进平安沁阳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全面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二是全面推进法治沁阳建设。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沁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动全市法治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为确保“十三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的顺利完成,《纲要(草案)》在最后一篇专门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强调党建统领全局,按照“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以“四大突破、五个提升、六项机制”为主体的党建统领全局工作推进机制和责任体系,为“十三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形成规划实施的良性互动机制。健全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体系,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落实规划各项任务,完善项目谋划、项目推进、项目管理,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优化全市软硬环境,形成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